哈囉大家好~我是物理治療師 Nero
前面幾篇都是肩膀議題的分享,而今天要來點不一樣的!
應要求來聊聊關於膝蓋一些常見的問題、運動的分享,對膝蓋有疑惑的你,不妨參考看看喔~
如果有想要了解的問題,或希望我分享怎樣的內容,歡迎在下方留言,我會納入排程之中努力呈現給大家!
相信大家在臨床上一定都會遇到下列這個情境……
💁「老師! 我膝蓋痛好久了,蹲下去齁和走樓梯的時候都很痛,可是醫師幫我照X光都說我的關節很漂亮啊! 都沒有退化,怎麼會這樣子啦唉唷……」
以上的情境呢,很常出現在今天要分享的常見膝蓋疼痛問題 -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(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, PFPS)
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個惱人的病症吧!
開始之前,我們必須來名詞解釋一下
👉🏻髕骨穩定度-由股四頭肌、髕骨腱、股內斜肌、內側髕股韌帶、內側髕脛韌帶、內外側支持帶、髂脛束等組織所共同維持。
(圖1)
👉🏻Q角度-股四頭肌的拉力方向,為兩條線之間的夾角 (詳見圖) ,正常為14 (男) ~17 (女) 度,其角度過大會增加對髕骨向外的拉力。
(圖2)
◎ 定義:
👉🏻髕骨周圍或後方出現疼痛
👉🏻可被至少一種膝蓋彎曲之承重運動所誘發,如蹲
👉🏻髕骨周圍的組織都可能是發出傷害訊號的受害者,如支持帶、筋膜等
👉🏻常被稱作「跑者膝」或「膝前疼痛症候群」
👉🏻「無」構造上之損害,故影像學不是必備診斷
◎ 臨床症狀:
👉🏻常見於60歲以下的年輕到中年族群
👉🏻膝蓋彎曲承重時,膝前周圍疼痛
👉🏻長時間膝彎曲久坐,疼痛或僵硬加劇
👉🏻因疼痛,抑制肌肉收縮,出現突發性軟腳 (較少見)
◎ 危險因子:
👉🏻動態膝外翻 (X型),造成Q角度過大
- 生理女性: 骨盆較寬
- 髖關節肌肉控制不佳
- 足部排列異常,如後足外翻、旋前足等
(圖3)
👉🏻常從事跑、蹲、上下樓梯等活動
👉🏻髕骨不穩定,如股四頭肌肌力不足、膝蓋曾受過傷等
👉🏻周圍柔軟度不足,如膕旁肌
◎ 理學檢查:
👉🏻蹲下時出現疼痛 - 敏感度最高
👉🏻髕骨傾斜測試 - 陽性比例最高
👉🏻觀察步態與姿勢
👉🏻肌肉柔軟度
◎ 建議的治療: (依據2013年guideline) 『 A-高度證據 B-中度證據 C-低度證據 』
研究指出,運動、藥物、貼紮三種介入,接受運動介入的個案,休息與活動時,在疼痛上,無論是短期或長期都有顯著的改善! 且推薦等級較另外兩者更高。(A-運動,B-藥物、貼紮)
同時提到,運動應包含軀幹、髖部及膝關節的訓練,包含肌力、柔軟度、動作控制都應該納入考量,建議劑量為每週3次,持續6~8週。
以上資訊並不代表所有人之狀況,若有相關問題仍需尋求醫師及物理治療師之協助。
下篇貼文,會跟大家討論究竟何種運動對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最有效呢? 單純膝蓋的訓練? 髖部的訓練? 控制膝外翻角度的運動?
你有答案嗎? 歡迎在底下留言討論喔!
第二集連結: https://junghsuan89.pixnet.net/blog/post/41044102
如果喜歡我的資訊的話 歡迎推推、收藏、分享、+關注喔~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IG: @nerolo_physio
Mail: junghsuan89@gmail.com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📖參考資料:
(1)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David Y. Gaitonde2019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圖片引用:
(圖1)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David Y. Gaitonde2019
(圖2)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David Y. Gaitonde2019
(圖3) Biotensegrity and Myofascial Chains: A Global Approach to an Integrated Kinetic Chain steve et. al. 20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