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囉大家好~我是物理治療師 Nero
今天呢是個全新的系列「肌肉小百科」!
在這個系列裡,會分享一些在臨床上比較常被討論或是被強調的肌肉,亦或是一些平常可能被忽視的肌肉功能,大家可以期待一下喔🤩
今天要跟各位分享的是「臀中肌」,相信只要是對身體肌肉有一點了解的人,大部分都會聽過這條肌肉,那物理治療師們就更不用說了…不知道只能打屁股了
起點 : 髂骨翼外表面
止點 : 股骨大轉子
(圖1)
這條肌肉在臨床上,只要是在談論姿勢、步態等下肢的功能時,臀中肌往往都會被加入到討論中,如此可見重要性肯定非同一般。
而在健身房,也往往會聽到教練在帶學員練下肢蹲的運動時,強調過這條肌肉。
臀中肌,能夠被分為前、後兩方向的纖維;動作亦可分成承重下與非承重的動作
開放鏈 (非承重)
👉🏻前側纖維 : 主要做髖外展,次要做髖屈曲、內轉
👉🏻後側纖維 : 主要做髖外展,次要做髖伸直、外轉
(圖2)
閉鎖鏈 (承重)
👉🏻「離心」控制「對側」骨盆往下掉的程度
臀中肌無力的話,就會出現無力側的對側骨盆過度下降,名為「臀中肌無力現象」,又有一個更常聽見的名詞,「Trendelenburg’s sign」。
(圖3)
你是否常常在路上看到美女婀娜的走著,屁股搖啊搖,看起來誘人無比?
這時候,就請你鼓起勇氣上前跟她搭訕…咳咳,是跟她說妳的臀中肌無力,可能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🤫
(同樣的情況也適用男性喔~只是女性發生的機率比較多才以女性舉例)
所有運動最終都回歸功能性考量,臀中肌最重要的並非在開放練下的動作,而是在閉鎖練時(承重)時,如步行,以離心收縮的方式控制骨盆在側向搖擺的程度。
臨床上的意義
👉🏻出現臀中肌無力步態,代表著無力側的對側骨盆向下降,而無力側骨盆往上抬,造成股骨內收、內轉,膝外翻增加,Q角度加大,對髕股關節產生不當的壓力。
👉🏻股骨的旋轉,更會進一步帶動脛骨的旋轉,從而影響足部排列。
這一切,似乎都可以對到前述的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危險因子!
而上篇文章的影片 & IG限時動態的貼文,其實都有在向大家傳遞該如何較有效率的叫醒臀中肌,忘記的可以回去看看~
PFPS (3) - 髖部居家運動連結 : https://junghsuan89.pixnet.net/blog/post/41063731
另外髖外展其實還有一個肌肉為主要參與者,那就是闊筋膜張肌,這條肌肉長在比較偏前外側的位置,主要是在「髖屈曲下做外展」。
(圖4)
若要強調誘發臀中肌,自然要盡量減少讓這條肌肉出來當幫手的機會,這時只要把大腿稍微往後擺讓髖伸直,就可以最大可能的減少髖關節跑到屈曲的位置,更專注在臀中肌喔!
如果大家有什麼不同意見的話,都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喔!
以上資訊並不代表所有人之狀況,若有相關問題仍需尋求醫師及物理治療師之協助。
如果喜歡我的資訊的話 歡迎推推、收藏、分享、+關注喔~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IG: @nerolo_physio
Mail: junghsuan89@gmail.com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圖片引用 :
(圖3)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relivephysiorehab/videos/hip-drop-trendelenburg-sign-part-1/568777013864266/